中醫話你知 4種通血管食物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6/04/19 15:4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8

分享:

分享:

坊間不少食物都聲稱可「通血管」,會有減少血脂積聚、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。但究竟要怎樣吃、食用量要幾多才有效呢?國際藥膳食療學會會長、註冊中醫師侯平表示,以下4種中醫理論證明有「通血管」作用的食物,食物性味各有特性,讀者不妨參考:

1. 豆製品

性味:性涼平、味偏甘,入脾,熱底適用。豆腐、黃豆、黑豆、紅豆均具療效,當中以綠豆較寒,而黃黑紅豆較平和。

食療作用:由於血脂積聚會令人產生「熱」,再因「熱」變稠,豆製品的清熱作用正好可將脂肪密度打散,令血液稠度減低,改善血液循環。豆類每日食用量約50-100克為有效分量,豆腐則約為一磚的分量,煲湯蒸煮食用均可。

豆類每天吃50至100克。

2.蒜頭

性味:性溫、味辛,入肺,寒底適用。

食療作用:蒜頭的辛辣特性,有助推動血脂化散「走得更快」。以每人每日食用量約10-30克為有效分量(通常一瓣蒜頭為5克),可簡單的煲蒜頭粥,對通血管已很有幫助。

蒜頭約每天吃10至30克。

3.洋蔥

性味:性溫、味偏辛甘,入肺入脾,寒底適用。

食療作用:洋蔥療效跟蒜頭相似,原理都是可將血脂打散化開。以每人每日食用量約30-150克為有效分量,可加薑炒瘦肉,更帶出洋蔥甜味,令食物更易入口。

洋蔥每天約吃30-150克。

4.黑木耳

性味:屬中平性食物,寒熱底人都適用。味甘,對應脾臟,有助改善腸胃消化。

食療作用:黑木耳有「破血」作用,可將血管入面的血塊、膽固醇破開,使血液循環改善。以每人每日食用量約30克(已浸透)為有效分量,烹調方法可加瘦肉、栗子炆煮或煲湯(如煲湯黑木耳後下),又或配合涼拌辣食,兼取辛辣的化散血脂作用。

黑木耳每天吃30克。(香港經濟日報資料室)

而值得注意的是,一般大便爛、凍食易腹瀉的寒底人,宜吃性味溫熱食物,而相反大便硬、經常熱氣的熱底人,則吃寒涼食物較適合。切記應按此原則選吃有通血管作用的食物,才會有得益,否則寒上加寒或熱上加熱,徵狀只會更加劇。

撰文 : 梁慧珍 TOPick記者